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历史规划
邵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21-09-13 来源: 【字体: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关键时期。邵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省市相关文件要求编制,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总体性的规划,是县委县政府和部门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指导性文件,是今后五年引领全县人民聚力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宏观环境

第一节  现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县以“赶超争先、富民强县”为主题,紧紧围绕“绿色邵阳、活力邵阳、品牌邵阳、文明邵阳、幸福邵阳”建设,着力转方式、调结构,夯基础、增后劲,抓改革、激活力,办实事、惠民生,努力推动城乡科学统筹发展,规划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是我县总量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2.8亿元,是2011年的1.51倍,年均增长10.5%; 2015年全县实行财政总收入8.4亿元,是2011年的1.87倍,年均增长16.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9.8亿元,是2011年3.04倍,年均增长3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1亿元,是2011年2.55倍,年均增长26.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2011年的29.4:37.7:32.9优化为2015年的26.5:34.6:38.9。

——城乡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做大中心城镇与城乡统筹、城乡同治相结合,以县城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5年全县城镇常住人口35万人,比2010年增加11.6万人,县域城镇化率36.5%,比2011年提高8.95个百分点。县城面貌日新月异。按照“东扩西提,南延北展”的发展思路,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投入县城建设开发资金25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8倍。县城城区建设面积达到13.45平方公里,城市公共绿地3.9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8%。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完成11个建制镇总体规划编制,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成功争取五峰铺、下花桥、白仓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突出,加强城乡卫生同治,落实垃圾桶、垃圾车的配置,抓好乡镇农贸市场、村卫生室、垃圾中转站等设施的建设,成立村级卫生保洁队伍,建好农村垃圾收集池,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发展基础实现新跨越。“十二五”期间我县坚持夯实基础与谋划产业并重,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经济大动脉”G207邵塘城际干线已经贯通,S317、S217等省道完成改造,塘田市夫夷河大桥建成通车,S223、S224、S238、Y043等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农村公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4321.9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了1165.9公里。深入实施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城镇防洪、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等重点水利工程,“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2.7亿元,初步建成集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河道整治、节水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能源建设快速推进。全面完成农村电网体制改革,4个自供区2.6万群众纳入大电网统一供电。“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电网建设总投资4.03亿元,基本解决了农村地区用电难的问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县工业园区成功申报为省级工业集中区(湘商产业园),聚集效应不断凸现,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35.9亿元,是2011年的1.63倍,年均增长13.1%。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增长到87家,比2011年增加25家。特色产业初具规模。“邵阳茶油”获认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省著名品牌;县油茶产业园获批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十二五”期末,全县油茶林面积已达58.9万亩,油茶籽产量达4万吨。优质稻、烤烟、生猪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5年全县优质稻面积突破65万亩,烤烟收购突破5万担,生猪出栏115万头。服务业提档升级。2015年全县实现三产业增加值47.7亿元,为2011年的1.72倍,年均增长15.3%。加快商贸流通市场建设,全县新增限额商贸流通企业56个,新建、改造“万村千乡”农家店125家,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商贸流通体系。

——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县坚持谋发展与惠民生并重,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95元,年均增长1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85元,年均增长12.4%。就业再就业工作不断加强,全县新增城镇就业2.22万人,新增农村转移就业4.2万人。在全省开创性提出“大社会保障”理念,全县发放社保卡61万张。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筹集廉租房1412套,新建廉租房370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2968户,发放租赁补贴14896户。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低保对象达75044人,累计发放低保金5.31亿元;五保供养对象达7269人,累计发放五保供养金0.75亿元。新建农村敬老院10家,五保之家5家,农村幸福院80家。扶贫开发步伐加快,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脱贫致富新路子,集中全县人力、物力、财力,进村入户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减至13.06万,减少19.19万人,减幅达67.9%。

——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县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县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42所,建成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所,创建合格学校71所。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县180所中小学(含教学点)4.5万人享受课间加餐,115所学校3.7万人实行食堂供餐。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6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19项,市级3项;全县申请专利418件,获授权320件,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长200%和300%。公共文化设施有序推进,完成23个乡镇场综合文化站、63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1885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站点330个,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2万场次,送戏下乡1768场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乡镇卫生院人均门诊、住院费用下降19.06%、13.56%,县级医院住院费用下降约8%。县人民医院搬迁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县中医医院住院楼正在装修,县妇幼保健院暨计生手术医院正在建设;15个乡镇卫生院第二轮建设项目已全部启动。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期间,我县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有机结合,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实施“封山育林”五年计划和“三边三年”绿色行动,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面积93.81亩,2014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6.55%。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同治行动,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功纳入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考核县。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社会单位GDP能耗由2010年的0.9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5年的0.591吨标准煤/万元,年均下降8.67%。

专栏1:“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十二五目标值

2015年实现值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其中:一次产业增加值(亿元)

      二次产业增加值(亿元)

      三次产业增加值(亿元)

111

22.2

44.5

44.3

122.8

32.5

42.5

47.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1000

11695

财政总收入(亿元)

7.6

8.3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165

159.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2

76.1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

20:41:39

26.5:34.6:38.9

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50

70

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

45

55.5

城镇化率

其中:县城人口数(万人)

      县城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38

20

20

36.5

8.9

13.4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7000

2059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500

7885

城乡居民收入比

4.85

2.61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3.74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80

8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5

97.2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0

74.8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5

9.1

每千人拥有床位数(‰)

3.5

3.6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1

11.1

单位GDP能耗减少(%)

20

21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

20

22

森林覆盖率(%)

50

46.55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0

40.8

回顾“十二五”发展历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坚持把“四化同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坚持把重大项目开发作为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坚持把拓宽投融资渠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坚持把统筹兼顾作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抓手等等。这些经验在“十三五”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在肯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县作为国家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不容忽视。“十三五”时期,我县应充分挖掘和发挥全县在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发展基础和人力资本储备等领域的优势条件,把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第二节  宏观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凸显期,优势和劣势交织,机遇和挑战并存。

——全球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新阶段。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产业格局再调整的背景下,全球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生产能力庞大与有限市场空间的矛盾突出。发达国家经济恢复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放缓。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区域经济合作多元化,新型竞争与合作并存成为大趋势。这对我县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参与国内外分工和融入全球经济贸易带来新机遇。

——国内经济转型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步入新常态,主导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加快转换,经济发展加快向更高阶段演化,区域战略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国家治理加快向现代化的目标推进,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势在必行。这客观上要求我县更加注重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对调结构、转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中央决定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以及对湖南进行“一带一部”的新定位,国家战略重心向中西部内移为我县加快发展、乘势而上创造了条件。

——国家支持后发地区发展的机遇。中央继续在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政策措施,坚决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基本思路,明确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我县作为连片特困地区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十三五”时期应充分利用好国家支持后发地区发展的政策平台,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区域性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永续发展。

——湖南率先建成小康将成为主旋律。为了确保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湖南省在“十二五”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实力大幅跃迁。然而,湖南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如经济总量与发展质量的矛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不同步等。我县作为分类指导中的三类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应立足县情,尊重发展规律,适应经济新常态,充分挖掘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顺利实现。

随着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变化,“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些较为严峻的挑战和不利因素。如发展动力不足与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并存,资源环境约束与要素设施瓶颈制约明显,县域发展竞争与同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民生改善任重道远等。

第二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全面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精神,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宏观环境、机遇与挑战,明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定位和战略。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里“一带一部”、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

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全面奔小康,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目标,按照把我县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新型城镇建设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区和精准脱贫引领区”的发展定位,加快实施“产业强县、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四网联通、生态创优”五大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有力支撑的优势产业体系,推动县城融入邵阳市区,加快产城融合,打造邵阳东部城镇群南部的战略支点和经济增长极,逐步将我县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和谐的新兴现代化县域经济体。力争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三量齐升”作为率先发展的总要求,抢抓发展机遇,整合国家支持政策,促进经济总量、发展质量和人均均量同步提升,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创新驱动、集约发展。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发挥市场、政府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活创新主体活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经济集约发展。

——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将促进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作为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着力调整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生态引领、绿色发展。始终坚持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

——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使全县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第三节  发展定位

——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发挥我县北承邵阳市区、南接永州和衡阳的区位优势,以二广高速、洛湛铁路、沪昆高速和邵塘城际干线为轴线,依托工业集中区(创新创业园区)、邵塘产业走廊和产业基地,主动对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融入邵阳市区产业布局,发展沿线产业集聚带,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十三五”时期,把我县打造成为邵阳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重要工业基地和对外开放门户。

——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根据我县作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的主体功能区定位,依托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和其他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巩固发展“粮食、油茶、烤烟、生猪、肉牛、蔬菜、水果、药材”等八大优势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建设,稳定粮食产量和粮食产能,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三五”时期,把我县建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丘陵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

——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战略布局,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加快改造提升商贸、物流、金融和地产等服务业;通过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河伯岭风景名胜区建设,修复重要人文景观,挖掘放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十三五”时期,把我县建成为湘西南现代物流中心,邵阳东部城镇群的后花园和“崀山-桂林-韶山”旅游的中转站。

——新型城镇建设创新区。以山水、园林、生态、智慧为主题,大力实施“东拓西提”和“产业融城”,以撤乡并镇为契机,把县城(塘渡口、黄塘、霞塘云)建设成为“面积20平方公里,集聚20万人口”的生态智慧小城,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中心市镇为重点、乡镇集镇为基础、新型乡村为补充的城乡空间布局,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十三五”时期,把县城建设成为资水上游的生态智慧宜居新城,邵阳东部城镇群向南辐射的战略支点。

——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区。借助武陵山片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在天子湖湿地公园和资江源头流域周边100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新区”,协同生态文明县城创建、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河伯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五峰铺高霞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金江乡国家级生态示范乡建设和资水源头及流域保护,打造资江源头及流域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十三五”时期,创建100平方公里“生态文明建设新区”,将我县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典范。

——精准脱贫引领区。充分利用好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县的发展平台,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要求,不断创新扶贫攻坚和区域开发模式,探索完善驻村帮扶、社会帮扶、股份合作帮扶和委托帮扶的模式和机制,探索县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统筹推进的新路径,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十三五”时期,实现扶贫攻坚工作的精准化、有效性、科学化,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县人民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第四节  发展战略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紧密结合我县实际,确立“产业强县、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四网联通、生态创优”五大发展战略。

——产业强县战略。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联盟,构筑具有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强县战略。加快推进特色优势农业现代化,巩固发展“粮食、油茶、烤烟、生猪、肉牛、蔬菜、水果、药材”等八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施以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为龙头的“148”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推进工业集中区及邵塘产业走廊发展,形成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型工业新格局。发挥中心城镇区位优势,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物流中心和现代市场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全力打造以油茶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以石膏-新建材产业为主的优势传统产业和以新能源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产业联盟。

——产城融合战略。实施以邵塘产业走廊为纽带,推动县城向邵阳市区融城、产业与城镇深度融合的产城融合战略。以邵阳东部城镇群建设为契机,加快南部战略支点邵阳县城(塘渡口镇)向北融城,以洛湛铁路、二广高速、207国道、邵塘城际干线和资江沿线为南北轴线,全面支持邵塘产业走廊建设,推动邵阳县北部红石片区、七里山片区和九公桥片区等区域城镇和产业带融入邵阳市区发展战略布局。围绕特色、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为特色,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深度融合,新型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并行推进,打造邵阳南部新型城镇产业发展示范带和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科技创新为核心、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协同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重点依托创新创业园,积极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创新。加快产品、业态、商业模式和经营方式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夯实创新基础,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推进人才兴县和教育强县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快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健全服务体系,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四网联通战略。实施以交通运输网、能源保障网、水利保障网、信息互联网等“四网联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按照设施网络化、管理智能化、运行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综合交通网络,要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城市公共交通和乡村公路建设,促进多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无缝连接。能源保障体系,要构筑电力、天然气、新能源等多品种、多渠道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强能源通道建设,加大能源合作力度。水利保障体系,坚持兴利除害并重、防汛抗旱结合,加强江河流域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体系。信息设施体系,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建设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为信息化与产业融合创新提供支撑。

——生态创优战略。实施以100平方公里“生态文明建设新区”为主载体,以生态文明县城创建、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河伯岭国家自然保护区、五峰铺高霞山国家森林公园、金江乡国家级生态示范乡和资水源头及流域保护为重点的生态创优战略。以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双江口汇合处和资江上游流域为核心地带,在塘渡口镇、黄亭市镇、霞塘云和小溪市乡交界地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创建“生态文明创新区”,打造以新型城镇(多元融合的生态新城)、新兴产业(新型生态农业体系)、新农村(生态宜居的新农村)“三新”高度融合的资江源头流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区,集生态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旅游休闲观光、文化教育和非遗保护等多元化功能于一体。同时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和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现“天蓝、地绿、水清、路洁”的总体目标。

第五节  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四个提升,确保五个翻番”。“四个提升”,即提升中心城市首位度、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生态环境质量、居民生活水平;“五个翻番”,即2020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至少比2010年(不变价格)翻一番。具体发展指标如下:

——综合实力快速增强。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稳定在8.5%-9.5%的区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0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0亿元,年均增长13%,物价总体水平基本稳定;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以上,打造形成5个以上10亿级产业联盟。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调整达到1434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超过1.5:1;全县需求结构、要素结构、区域空间结构更加优化。

——人民生活稳步提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完善再分配机制,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十三五时期,力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0%,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1%,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3800元和132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2.56:1;人均住房面积达到55平方米,农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超过100%,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超过95%,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摘除贫困县帽子

——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更高水平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80%,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0%,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覆盖率达到9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超过50%,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超过4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低于10‰,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平方米以上;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保持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农村危房全面改造和生态扶贫移民;社会应急体系基本健全,公共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大对外开放步伐,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到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2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5%,外贸进出口额达到5亿美元,年均增长10%,引进各种市外境内资金形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亿元。

——生态环境更加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GDP能耗将抵达0.8吨标准煤,单位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15%;各类污染物排放物得到有效控制和治理,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5%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95%以上,地表水达标率达到100%,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基本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发展指标

单位

2020年目标

属性

一、经济发展

-

-

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2015年不变价格)

20000

预期性

2.人均财政收入

2500

预期性

3.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

80

预期性

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85

预期性

5.贫困发生率

%

4

预期性

6.城镇化率

%

45

预期性

7.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

%

50

预期性

8.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率

%

100

预期性

9.规模以上企业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

%

140

预期性

二、人民生活

-

-

10.居民

收入水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3380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3200

预期性

11.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55

预期性

12.人均储蓄存款

24000

预期性

13.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

%

14

预期性

14.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比率

%

100

约束性

15.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

%

95

约束性

三、社会发展

-

 -

16.社会保障发展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0

约束性

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

%

50

约束性

17.教育发展水平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80

约束性

平均受教育年限

10

约束性

18.医疗卫生水平

每千人拥有床位数

4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0

约束性

19.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1

约束性

四、民主法治

-

-

20.城乡居民依法自治

城镇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90

约束性

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

90

约束性

21.社会安全指数

%

100

约束性

五、生态文明

-

-

22.单位GDP能耗

标煤/万

0.8

约束性

23.环境质量指数

城镇污水处理率

%

65

约束性

空气质量达标率

%

95

约束性

地表水质达标率

%

100

约束性

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

%

80

约束性

24.绿化水平

森林资源蓄积量增长率

%

3

约束性

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0

约束性

第三章  主体功能与空间布局

按照重点、限制和禁止开发的总体要求,明确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各自发展的主要方向,对邵阳县进行“一心一廊两带五片区”总体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全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格局。“十三五“时期,邵阳县内生态红线一级管控区面积约199.32 平方公里,占邵阳县总面积的9.97%;生态红线二级管控区面积约1106 平方公里,占邵阳县总面积的55.27%

第一节  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极

“一心”,即把县城打造成为县域核心增长极。促进县城与邵阳市区融城联动发展,打造县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增强县域经济集聚能力,形成邵阳东部城镇群南向发展的战略支点。进一步加快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商贸物流产业等,引导产业集聚,完善各类配套设施,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第二节  建设“邵塘”产业走廊

“一廊”,建设邵阳市区至塘渡口镇的产业走廊。依托县城至邵阳市区的邵塘城际干线的交通区位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全面推动包括红石片区、七里山片区和九公桥片区在内的邵塘产业走廊建设。将产业走廊打造成为邵阳东部城镇群南部新型城镇产业发展示范带和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加快促进产城融合,提升产业走廊在邵阳地区乃至全省的影响力。

第三节  发展沿线产业集聚带

“两带”,即南北向沿线产业带和东西向沿线产业带。南北向主要是依托二广高速、G207国道和洛湛铁路发展沿线产业集聚带;东西向主要依托G320国道、沪昆高速和怀邵衡铁路发展沿线产业集聚带。沿线产业集聚带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促进农产加工业和仓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推动特色乡镇经济崛起。同时,利用比邻湘南地区的便利条件,主动对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和边贸经济。

第四节  形成特色生产生态片区

“五片区”,即东部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南部特色农产品生产区、西部以油茶为主的资源型产业集中区、北部传统产业整合提升区、中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区。东南西北四个片区主要布局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油茶、生猪等八大优势产业和其他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中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区,以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双江口汇合处和资江上游流域为核心,包括塘渡口镇、黄亭市镇、霞塘云和小溪市乡部分地区,致力于打造成为资江源头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示范区,集生态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旅游休闲观光、文化教育和非遗保护等多元化功能于一体,推动文化、生态和旅游融合发展。

第四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现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保障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到2020年,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面积不少于1697.69公顷,全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1112公顷。

第一节  全力打造“中国茶油之都”

1、油茶基地建设。加强油茶基地建设,完善油茶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十三五”时期,完成新造高产良种油茶林基地15万亩,低产林抚育改造15万亩,力争全县油茶林面积发展到73.7万亩,油茶年产值增加到20亿元。

2、精深加工及品牌建设。引导和支持湖南瑞柏茶油、邵阳县华强粮油、湖南日恋茶油完成茶油生产线提质扩改工程和湖南长江粮油完成茶油生产线建设工程,提高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创收能力。打造茶油国家驰名品牌,全面提升茶油品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

3、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建设。建成集科研、加工、交易、博览、旅游、观光、休闲等于一体的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茶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及相关金融、物流服务中心。到2020年,实现年茶油大宗商品交易超100亿、茶籽交易量至100万吨以上的全国最大的油茶及衍生品交易基地,引领中国油茶产业发展方向。

第二节  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增长

1、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蓄、灌、排、堤、路、电、林、肥综合配套的要求,新建旱涝保收、防灾抗灾功能齐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20万亩。

2、示范基地建设。“十三五”时期,建成15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基地,20万亩高档优质稻生产示范基地,10万亩绿色高档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建成30万亩高产优质高效饲料玉米生产基地。

3、水稻机械化耕作。大力推广水稻等主导产业所需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农机化技术,重点在全县全面推广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干等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到2020年,创建粮食种植面积在100-200亩之间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150个,培育新型农民1万人,水稻全程机械化率达82%。

第三节  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持续实施“一乡一品”、“数乡一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巩固发展“粮食、油茶、烤烟、生猪、肉牛、蔬菜、水果、药材”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发展。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培育家禽、水产、茶叶、苗木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

1、畜牧水产。推进合山猪场10万头生猪加工、肉牛养殖加工、湘村高科有机肥生产,以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等项目建设。推动家禽规模集中养殖,发展大塘鹅业产品深加工。实施夫夷河、郝水人工放流增值,加快精养池塘升级改造,提高捕捞产量,实现渔业增值。

2、烤烟。整理基本烟田2.0万亩,完成向阳坝水轮泵站水源性工程建设项目国家级烟业工程项目,维修湘密烤房1200座,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存贮面积4000平方米、其它设施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白仓烟叶收购站。

3、蔬菜。在塘渡口镇、下花桥镇、谷洲镇,建立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1万亩;配套规模特色蔬菜加工企业,建好蔬菜保鲜储藏仓库,健全蔬菜市场体系。

4、水果。支持发展各类时令水果,在全县23个乡镇(场)重点发展温州蜜桔生产基地20万亩,发展省级水果加工龙头企业1-2家。

5、中药材。在黄荆乡、郦家坪、小溪市乡、黄亭市镇,整合资源,建设金银花、百合、玉竹等中药材生产基地10万亩,在郦家坪、五峰铺2个镇及周边建设油药用南方牡丹生产基地2万亩,配套建设好中药材市场体系。

6、茶业。在岩口铺镇改造低产老茶园,发展新茶园,建设5万亩的优质茶叶生产基地。

7、林业产业。在河伯岭、五峰铺、反封岭三个国家林场建设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2.0万亩,建设楠竹丰产林基地5.0万亩;在全县23个乡镇新建人工新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1.0万亩;新建油桐、乌桕、光皮树等树种为主的生物质能源林基地1.0万亩;建设花卉苗木生产基地2万亩。

专栏3:“十三五”邵阳县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一、优质稻产业基地。九公桥镇、塘渡口镇、白仓镇、塘田市镇、五峰铺镇、长阳铺镇、岩口铺镇、下花桥镇、谷洲镇、小溪市乡等乡镇打造双季稻万亩示范片和优质稻优势产业带,逐步建立起12个5000-10000亩的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

二、油菜产业基地。以长乐乡、蔡桥乡、黄亭市镇、金称市镇等西部传统油菜集中产区为重点老区;以小溪市乡、塘渡口镇等中部乡镇和塘田市镇、白仓镇、五峰铺镇、下花桥镇、罗城乡等东南部乡镇为重点,发展新区。

三、油茶产业基地。以邵阳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为中心,引导各茶油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打造油茶产业集群;以邵永高速和邵新公路为轴线,建立九公桥、七里山、塘渡口、白仓、塘田市、河伯等乡镇油茶产业带;建立黄亭市油茶基地片,包括金称市、蔡桥、长乐、小溪市、岩口铺、长阳铺等;五峰铺油茶基地片,包括下花桥、谷洲、黄荆、金江;郦家坪油茶基地片,包括诸甲亭、罗城。

四、生猪产业基地。以下花桥、五峰铺、塘渡口、黄亭市、长乐、蔡桥等乡镇为主的三元杂交商品猪生产区域;以金称市、塘田市、河伯、白仓等乡镇为主的湘村黑猪优质肉商品猪生产区域。重点扶持合山、南冲两个国家级生猪养殖基地。

五、肉牛产业基地。以白仓、金称市、塘田市、河伯等乡镇为重点,形成肉牛生产区,重点建设金称市大兴养牛场、白仓双合养牛场、白仓四峰牧业、河伯皇府园牛场。

六、烤烟产业基地。河伯乡、金称市镇、塘田市镇、白仓镇。

七、蔬菜产业基地。以塘渡口、白仓、五峰铺、罗城、下花桥、谷洲、黄荆、郦家坪、诸甲亭、九公桥、岩口铺、黄亭市、河伯岭等乡镇作为蔬菜优势区。

同时,加强水产、柑桔、中药材、精品水果、花卉苗木、林木产业等农产品基地建设。

第四节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按照安全生产、绿色环保的要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保障机制。

1、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安全监管。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县乡两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加大市场监管,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2、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完善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的标准化可追溯系统建设。

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通过物理中和、增施有机肥、扩种绿肥、水旱轮作、推广秸杆还田技术等措施,改良酸性土壤45万亩。重点修复治理蔡桥乡、长乐乡、黄亭市镇、九公桥镇、小溪市乡、塘渡口镇辖霞塘云等12个矿区镇的20万亩重金属污染土壤。

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绿色防控。对农业生产过程中进行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现代防治措施,结合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先进防治手段,建立功能齐全的专业化防治组织。充分发挥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保障作用。

第五节  实施148产业园工程

围绕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148”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程,即建设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油茶综合产业园),4个省市级农业产业园区,8个县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300个家庭农场。以粮食、油茶、畜禽、蔬菜等大宗农产品及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生产为重点,加大示范项目建设投入力度,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发挥示范区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专栏4:“十三五”邵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工程

一、1个国家级油茶综合产业园。立足“中国茶油之都”、“中国油茶之乡”品牌,打造以合山生猪养殖产业园、湖南瑞柏茶油有限公司特色油茶产业园、邵阳县青山特色油茶产业园、邵阳县日盛特色油茶产业园、邵阳县瓦屋特色油茶产业园、邵阳县水口特色油茶产业园、邵阳县长乐特色油茶产业园、邵阳县湘雄特色油茶产业园为主的油茶综合产业园。

二、4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谷洲特色蔬菜产业园、七里山特色水稻产业园、桃花岛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南充-合山生猪养殖产业园。

三、8个县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元安岭茶叶产业园、五峰金银花产业园、桃花岛休闲农业产业园、七里山蜜桔产业园、下花桥嫁接西瓜产业园、特色珍贵花卉苗木产业园、小溪市百合产业园、兴隆特色林下经济产业园。

第六节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逐步建立起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骨干,以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为纽带,以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保障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休闲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订制农业等农业新模式,开发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农业多功能。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围绕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加工,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

第七节  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扶持建设具有历史、地域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培育聚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企业集团,重点打造油茶产业联盟和粮食精深加工。通过发展农村工业、农产品物流、农产品流通、乡村旅游等方式,让农业产业链增值的成果更好地留在农村,增加农民增收和创业就业的机会。通过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特色乡镇建设。

第八节  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帮助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加强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地方实际,扶持农产品购销大户,以带动个体农户的农产品销售,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农业金融保险体系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业出资建立担保基金,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供资金保障;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保险,提高保费补贴比例,降低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环境、市场变动等风险。

第五章  促进新型工业化

现代产业体系是提升县域竞争力的坚实基础,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壮大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产业联盟,是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到2020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6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

第一节  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创建和推介本土特色品牌,引领全县工业产业走向精深发展为核心发展目标,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湖南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

1、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重对县域内现有的传统优势产业开展重组、整合与技术改造,促进新型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和服装制鞋产业四大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市场竞争优势,重点打造石膏-新型建材产业联盟。

2、建设优势产业基地。立足乡镇产业发展基础,分别选择优势发展方向并打造产业发展基地:以蔡桥、长乐、黄亭市为核心的矿产扩能基地;以谷洲、黄荆为核心的水泥、大理石建材基地;以塘渡口、九公桥为核心的茶油、大米产品加工基地;以五峰铺为核心的纺织产业基地;以塘渡口、七里山、九公桥为核心的新型机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黄亭市为核心的石膏-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以水能、生物质能发电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第二节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市场主导、优势优先的原则,重点培育壮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能力强、市场前景广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和竞争制高点。加快建设湖南鑫光灯具(LED)节能日光灯、路灯、隧道灯等标准化生产线,建设包括LED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及涵盖LED芯片、封装与LED应用技术等产业链。推动华仁堂制药企业兼并重组升级,引进医药连锁公司、医药经营批发公司、中药饮片加工厂等新医药企业入驻。加快引进新能源、新材料创新项目入园。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重点规划建设长阳铺新能源产业园及生物质能发电厂,积极开发小水电、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新能源,重点打造新能源产业联盟。

专栏5:“十三五”邵阳县“4+4”新型工业体系

一、4大传统优势产业。1、建材产业。加大煤矿、石膏矿和大理石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引用适宜的石膏深加工技术和先进的生产设备,重点扶持南方水泥、双雄矿业等龙头企业,以及石膏资源深加工和大理石综合开发项目,到2020年,实现年产值达30亿元。2、机械制造产业。以湘宝汽配为牵引,重点开发汽车齿轮配件,并逐步向生产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延伸,以华力机械、振华机械为载体,重点开发工程机械、煤机产品、工程零部件、建筑用钢架配件以及五金产品等,到2020年,实现年产值15亿元。3、食品加工产业。壮大长江粮油、华强粮油、日恋茶油、兴隆粮油等优势骨干企业,发展以茶油为主的食用油、大米、水果罐头等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到2020年,实现年产值达20亿元。4、服装制鞋产业。以兴昂鞋业、岗森童幼、智禹服饰、龙霸服饰、富晟鞋业、臻旺鞋业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优化产品结构,形成优势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到2020年,全行业产值达10亿元。

二、4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电子信息产业。以一肯灯饰、世荣电子、湖南鑫光灯具有限公司为依托,突出抓好LED照明系统生产、LED节能灯具生产等工作。到2020年,实现年产值过15亿元目标。2、生物医药产业。推动华仁堂制药企业兼并重组升级,争取引进医药连锁公司、医药经营批发公司、中药饮片加工厂等新医药企业入驻;重点培育彩鑫制釉、三力达化工、三佳化工、味佳食用调味等企业,到2020年,实现年产值过10亿元。3、新能源产业。建设长阳铺新能源产业园,重点推动新能源储能电池产业发展,到2020年,实现年产值过30亿元;支持邵阳县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和风力发电项目,大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的新型清洁能源设备。4、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先进陶瓷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发挥彩鑫制釉有限公司在陶瓷颜料生产上的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加大产品的出口创汇力度;新型建筑材料产业方面,扩大金拓科技、欧诺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规模。到2020年底,培育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年产值达到10亿元。

第三节  加快省级工业集中区建设

加大工业集中区扩容提质、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式发展。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创新创业园区发展加快实施“135”工程的意见》,特别是“关于加快邵阳湘商产业园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的思路,加实施进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扩区调规及标准化厂房建设工程,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增强工业集中区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十三五”期间,力争园区规划面积、园区规模企业个数、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专栏6:“十三五”邵阳县省级工业集中区重点工程

一、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邵阳县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集中区一期376公顷内紫阳路延伸段(长3200米、路幅36米),红洲路(长1200米、路幅36米),开元大道(长3200米、路幅60米),昭阳路延伸段(长680米、路幅宽42米),紫光路(长500米、路幅宽24米),新建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近期4万吨/天、远期6万吨/天),铺设污水、燃气、通讯等综合管网。

二、标准化厂房建设工程。实施邵阳县工业集中区扩区调规及标准化厂房建设工程,将邵塘产业走廊、长阳铺新能源产业园、813工业小区、油茶产业园调区扩规纳入县工业集中区,规划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配套完善水、电、路、讯、燃气等基础设施,新建10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

第四节  着力打造三大产业联盟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茶油产业、石膏-新型建材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三大百亿级产业联盟。

1、茶油产业联盟。依托“国家油茶产业示范园”、“中国油茶之乡”和“中国茶油之都”的平台和品牌,积极培育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形成油茶加工企业集群,加大油茶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利用。

2、石膏-新型建材产业联盟。依托我县丰富和高品质的石膏矿资源,大力发展以石膏矿为主要原材料的精深加工业,按照绿色建材标准,生产以生态石膏墙板和石膏砖为主的新型建材及制品,发展先进陶瓷材料产业,推进产学研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

3、新能源产业联盟。大力推动水力、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设,重点建设长阳铺新能源产业园,大力发展储能电池产业,推广使用太阳能的新型清洁能源设备,加快招商引资,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创新力强、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新能源龙头企业。

专栏7:“十三五”邵阳县三大产业联盟重点项目工程

一、茶油产业联盟。1、湖南长江粮油茶油生产线建设工程。建设1万吨茶油精炼生产线,购置精炼设备,优化精深加工工艺,对茶粕等进行综合利用。2、湖南瑞柏茶油生产线扩改工程。茶油精炼生产线改造升级及茶皂素等油茶副产品生产线建设。3、邵阳县华强茶油生产线扩改工程。茶油精炼生产线改造升级及茶油副产品生产线建设。4、湖南日恋茶油生产线扩改工程。茶油精炼生产线改造升级及茶油副产品生产线建设。

二、石膏-新型建材产业联盟。1、邵阳县石膏深加工建材工业项目。新建厂房6万平方米,年产5000万米石膏线、1000万平方米石膏板材生产线、50万吨无水增白石膏粉生产线、生产石膏晶、钛白粉、碳酸钙晶须、硫酸联产水泥系列建筑新材料。2、邵阳南方水泥二期建设项目。二期建设年产200万吨干法水泥生产线、150万吨骨料加工生产线、100万方混凝土搅拌站、50兆瓦余热发电项目。3、邵阳县诺欧新型墙体生产线项目。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建成诺欧新型墙体生产线,满足周边建材市场需要。4、邵阳县大理石综合开发加工项目。矿产开采区规划占地500亩,工业集中区占地40亩,建设年产50万方成品板材加工厂。

三、新能源产业联盟。以长阳铺新能源产业园为龙头,规划总面积203.24公顷,主导产业为新能源储能电池(铅酸蓄电池、太阳能路灯蓄电池、动力牵引蓄电池、高能硅胶蓄电池)、太阳能路灯灯杆、色彩包装箱、蓄电池塑胶外壳等,附带发展汽车零配件加工、机械加工、轻型化工等产业。新建标准化厂房8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实现年产值30亿元,年上缴税金1亿元,解决就业人数5000人以上。

第六章  壮大现代服务业

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融合发展,加快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和现代市场建设,逐步形成机制灵活、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现代服务业规模企业达到30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

第一节  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中心

1、构筑区域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综合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积极构建产业型物流基地,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做好运输站场、物流节点布局规划,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中转,无缝衔接。积极推广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建立和完善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提高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

2、加快物流产业园建设。重点加快推进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园及农产品电商平台、红石国家粮食储备库、邵阳县灯饰市场、塑胶综合市场、夫夷新园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加强广东至邵阳经济走廊的商品流通集散带建设,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着力打造一大创新产业服务中心、三大物流中心:服务于邵阳东部城镇群的创新产业服务中心,以怀邵衡铁路岩口铺站为中心的北部物流园,以县城和红石火车站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园和以白仓货运站为中心的南部物流园。

3、促进物流产业企业发展。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发展联运物流、仓储配送物流、原料供应和产品分销物流、冷链物流等多种形式的现代物流业,扶持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建成产值过5亿元的物流园区3个,年营业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5家,培育2家以上国家A级物流企业。

第二节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产业

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增强商品集散和辐射能力。实施“百城千镇”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商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建设和城区改造,优化大型商业设施布局,加快大型商贸综合体、中央商务区和特色商业集聚区、特色商业步行街建设。围绕建材、家电、工业品、家俱、粮油、药材、五金等,加快大型批零市场建设,完善专业市场功能。积极支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骨干商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培育社区商业,推进“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和网上对接,大力发展社区便利店,构建便利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3%,将邵阳县建成湘中及湘中南的区域性仓储配送基地。

专栏8:“十三五”邵阳县商贸物流产业重点项目工程

一、现代物流。1、邵阳县红石物流园项目。在县红石站前区新建1个综合物流园。2、邵阳县夫夷新园物流园项目。建设仓储配送中心、信息交易中心、货运调度中心、零担快运中心、后勤配套住宅中心。3、各乡镇物流及配送中心项目。在县内主要建制镇建设物流分中心、大型专业物流公司以及物流配送中心。4、邵阳县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项目。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1个,配套建设仓储、物流设施。5、邵阳县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新建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

二、商贸流通。1、邵阳县“百城千镇”工程项目。建设湘村购电商平台、20个乡镇驿站、600个村级驿站、湖湘商贸广场及湘村购电商配送中心。2、城市商贸综合体工程项目。改造县百货公司、县商品大世界等中心地段,新建邵阳县商贸中心。3、邵阳县振羽商贸综合体项目。建设商贸大厦暨步行街、振羽综合交易大市场、农产品交易中心等。4、邵阳县汽车贸易城项目。建设汽车展销中心、汽车配件储存仓库、维修美容中心、办公楼及宿舍等。5、邵阳县中心市场建设项目。在全县主要建制镇建设专业批发市场6-8个,新建和改造县城内农贸市场5家、乡镇农贸市场15家。

三、电子商务。1、邵阳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新建6大中心:电商公共服务、网货展示、物流配送、支撑服务、电商培训、仓储中心。2、邵阳县电子商务示范性企业建设。新设立电商企业5-10家。

第三节  培育发展休闲旅游产业

构建兼顾区域开发与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主动融入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到2020年,整合重点旅游资源打造4A级景点,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

1、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围绕“夫夷候国、生态邵阳”的旅游品牌,做大做强红色文化考察体验旅游、蓝色文化体验旅游和绿色生态观光休闲游三大特色品牌,依托生态文明示范区,把县城打造成为旅游个性独特、民俗风情浓郁、风光秀美的邵阳地区主要休闲度假城市。完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和旅行社等配套服务设施。

2、加快重点景区建设。加快推进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河伯岭国家风景名胜区、五峰铺高霞山国家森林公园、金江湖休闲运动旅游、黄亭市金峰国家地质公园、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红色旅游等重点景区建设。着力开发九公桥桃花岛、五峰铺弄子村、白仓“印象三门江”等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蓝印花布基地、下花桥风情旅游小镇、油茶特色旅游等重点旅游项目。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建设和专线道路建设。

3、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结合“一心两带四组团”的旅游空间布局,设计包装开发一日游或自驾游精品旅游线路:县城—天子湖湿地公园;县城—马鞍山紫薇长龙—书堂山;县城—塘田市战时讲学院—花园桥—芙蓉峰;县城—河伯岭—向阳水库—小石林;县城—风雨桥—河伯乡源头村大峡谷;县城—五峰铺六里桥古建筑—金江湖;县城—桃花岛;县城—下花桥烈士陵园—文冲水库。加快融入邵阳市整体旅游开发布局和主要旅游线路,积极融入大湘西黄金旅游圈。

4、融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积极发展主题乐园旅游、民俗文化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康乐养生旅游和油茶特色旅游,加大旅游品牌宣传营销,扩大市场影响力,构建省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充分挖掘蓝印花布、踩高跷、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专栏9:“十三五”邵阳县“一心两带四组团”旅游业空间布局

一、“一心”。以邵阳县夫夷旅游新城为全县旅游中心区域,区域范围包括夫夷新城,县城大坝溪、霞塘云和小溪市部分区域,占地60平方公里,打造武陵山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二、“两带”。锦绣乡村体验旅游带和夫夷河滨水休闲旅游带,锦绣乡村体验旅游带的范围包括县城至新建的邵阳大道,以及县城至河伯乡道路沿线,涵盖景点塘田战时讲学院等经典景区;夫夷河滨水休闲旅游带的区域范围包括夫夷河、赧水、资江沿岸风光带,涵盖天子湖湿地公园等经典景区。

三、“四组团”。都市休闲旅游组团、民俗文化旅游组团、自然观光旅游组团和乡村风情旅游组团,都市休闲旅游组团的区域范围包括塘渡口镇、九公桥镇、长阳铺镇、谷州镇等中心镇;民俗文化旅游组团的区域范围包括县城东部,以五峰铺(高霞山道观)为中心;自然观光旅游组团的区域范围包括河伯乡、济公岩、源头村、河伯岭林场、五峰铺林场等;乡村风情旅游组团的区域范围包括县城西部地区,以蔡桥乡为中心。

第四节  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银行、保险、担保等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突出金融信贷服务实体经济、基础建设、“三农”发展、小微企业、社会民生五个重点领域。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扩大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规模。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机构。重点加快推进金融中心建设,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入驻邵阳县。到2020年,全县实现新增股份制商业银行1家,新增村镇银行1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1家。“十三五”时期,年均贷款增速保持16%以上,至2020年末贷款余额达到120亿元以上,存贷比达到50%以上。

第五节  促进房地产业有序发展

根据城镇化和产城融合要求,建立商业地产、商品住宅、保障房等结构合理的房地产开发体系。优化房地产供应结构,培育品牌企业,提升房地产整体发展水平,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合理扩大政策性保障住房建设规模,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和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大力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型住宅和绿色环保住宅,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交易、中介、物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国家人居环境城市。建立健全开放、规范和可调控的房地产市场,加快推进商业地产发展,繁荣城市经济,严格控制非法小产权房建设和非法开发。到2020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25%左右,县城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8平方米,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98%以上,按政策要求建设各类政策性保障性住房。

第六节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产业

1、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发展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节庆会展、创意设计、饮食文化、网络文化、数字文化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加快推进中国茶油之都•邵阳油茶产业博览园、邵阳县夫夷文化产业园、蓝印花布基地等项目建设,培育具有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保持年均25%增长。

2、健康养老产业。推动养老服务与健康产业互动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和区域外资本开发养老服务项目,引进一批知名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养老机构,推进养老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快推进集医疗服务、体育健身、健康促进等一体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努力建设养老度假和社会化养老产业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体育和健康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3、居民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物业管理、便民超市、送货上门、再生资源回收等便民服务业,推动居民服务业向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发展。到2020年,居民服务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第七节  “互联网+”行动计划

1、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围绕互联网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信息化助推产业现代化,加快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的渗透和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传统产业结合,推动产业发展向高端制造和智能服务转变,推动生产组织方式重构和商业模式创新,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引导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

2、促进“三网”融合。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建设“数字邵阳”。积极发展系统集成、软件开发、基于宽带的智能家居、数字及网络电视、数据处理、数字内容制作等新型信息服务业。推动互联网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信息化应用,促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代理和评估等科技服务,加快科技孵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到2020年,实现“互联网+”相关产业年均增长18%以上,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3、创新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引进和发展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电子商务,重点支持南方茶油交易所有限公司、邵阳县农产品电商平台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和电子商务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突出发展会展业,扶持一批会展企业和具有开展会展业务的行业协会。鼓励发展低碳和绿色环境咨询、装备集成、系统解决方案等环境服务业。加快推动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信用评估等新型专业服务,积极推进资产管理、兼并重组、财务顾问等企业管理服务。到2020年,电子商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5%以上。

第七章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定不移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着力推动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为45%,城镇人口规模达到50万。

第一节  优化城乡空间格局

加快城镇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逐步建成由“县城—中心镇—一般镇—集镇—中心村—自然院落”所组成的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县域城乡体系。不断优化“一核、两带、七中心、多节点”的县域城镇空间格局。通过“东拓西提”和“产业融城”,以县城塘渡口镇为中心,加快以五峰铺—谷洲—下花桥S224沿线、九公桥—白仓—塘田市G207沿线为主轴的城镇经济带建设,强化七个中心镇(包括五峰铺、白仓、九公桥、长阳铺、岩口铺、下花桥、塘田市)建设,推进一般镇和集镇等城镇城乡节点建设。

专栏10:“一核、两带、七中心、多节点”城镇空间布局

一、“一核”。以县城(塘渡口、黄塘、霞塘云)为核心的中心城市,按照“东扩西提,南延北展”的思路,把县城建设成为辐射全县的山水园林城市,成为邵阳东部城镇群的次中心。

二、“两带”。以五峰铺—谷洲—下花桥S224沿线城镇经济增长带;以九公桥—白仓—塘田市G207沿线为主轴的城镇经济增长带。

三、“七中心”。加快五峰铺、白仓、下花桥、九公桥、长阳铺、岩口铺、塘田市七个中心镇建设,突出和强化中心镇在县域内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着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壮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

四、“多节点”。包括七个一般镇和六个集镇。其中,七个一般镇包括金称市、黄亭市、郦家坪、谷洲、蔡桥、小溪市、罗城。六个集镇包括河伯、长乐、黄荆、七里山、金江、诸甲亭。坚持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强化功能、增强特色、繁荣经济、集聚人口的原则,因地制宜,强化优势,突出发展特色。

第二节  不断完善城镇体系

1、提升县城品位。努力把县城建设成为功能优化、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具有文化和智慧内涵的山水园林城市。到2020年,县城常住人口达到2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

2、强化中心镇建设。培育壮大中心城镇,增强中心镇经济集聚能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加快五峰铺、白仓、下花桥三个全国重点镇、下花桥镇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和九公桥、长阳铺、岩口铺、塘田市四个中心镇扩容提质。突出“一镇一景”、“一镇一韵”、“一镇一品”,努力建成一批地域特色突出、田园风光秀美、生态宜居宜业的美丽城镇。到2020年,把五峰铺建设成为5万人以上的工业发达、商贸活跃、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经济重镇;把白仓、九公桥、长阳铺镇建设成为3-4万人以上的中心镇;把下花桥、岩口铺、塘田市建设成为3万人左右的特色城镇。

3、培育发展新型小城镇。以打造旅游开发、园区建设、矿产资源加工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四大经济支柱为切入点,加快塘田市、金称市、黄亭市、岩口铺、郦家坪、谷洲等城镇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到2020年将境内的小溪市、罗城、蔡桥乡3个集镇发展为建制镇,进一步激发小城镇建设的活力。

第三节  强化产城融合发展

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推进邵阳县产城融合发展,积极融入邵阳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构筑宜业宜居的发展格局。

1、加快县城向市区融城。以邵阳东部城镇群建设为契机,加快县城(塘渡口、黄塘、霞塘云)以邵塘产业走廊为纽带向北融入邵阳市区,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把省级工业集中区和邵塘产业走廊建设成为产城融合核心区,力争将产城融合核心区打造成邵阳东部城市群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新型工业集聚区、湘西南交通枢纽及商贸物流先行区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创新区。

2、推动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同步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互交融和互动发展。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编制完成区域内城镇和村庄规划,在园区产业发展基础上,利用生态廊道和城市道路进行功能划分,规划形成“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空间结构。推动邵阳县北部红石片区、七里山片区和九公桥片区等区域城镇和产业带融入邵阳市区发展战略布局。围绕特色、因地制宜、错位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重点,休闲旅游和现代农业为特色,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深度融合,新型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并行推进。

3、创新产城融合机制。成立产城融合示范区管委会,组建相关的职能部门,统筹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征地拆迁、土地盘整、招商引资等工作。探索资金筹措新模式。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支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采取投资、贷款、租赁、债券相结合的方式,解决项目建设和征地拆迁、土地盘整资金。筹建示范区融资平台公司,增强融资能力。

第四节  强化城镇综合管理

切实发挥服务和管理职能,加强宣传教育,加大管理力度,着力做好以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和流动人口为重点的城镇社会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制度,构建由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城镇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从单一执法向综合执法,从随机管理向规范管理,从突击治理向长效治理的转变,从传统管理向数字管理转变。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广大市民参与城镇管理,逐步提高城镇管理的社会化程度。加强城镇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执政水平和管理能力。健全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城管系统,建立城管执法快速处理机制。

第五节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制定新农村建设乡村规划,重点建设中心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一村一景点、一路一风格”模式,实施房屋风貌改造,规范住房建设。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重点帮助特困农户实施危房改造,启动“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户安居”工程。围绕传统村落申报,加大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支持避灾、生态脱贫等移民新村的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夯实农村可持续发展基础,集聚完善水、电、气、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配套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大力改造和拓宽电网、电视、电话、移动通讯和宽带网,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现代物流网络。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保护农村居住环境。到2020年,新建50个省级新农村示范村,30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八章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按照设施网络化、管理智能化、运行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构建以综合运输网、能源保障网、水利保障网、信息互联网等主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保障水平。

第一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贯通、连接、升等、配套”为目标,加快形成以高速公路、国省干道、铁路为骨架,以农村公路为脉络,以站场为结合点的交通网络线,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各乡镇为节点、各自然村为辐射点的公路网络体系。

1、铁路。完成洛湛铁路邵阳县复线(37.4公里)改造工程,推进怀邵衡城际铁路邵阳县段(15公里)建设,利用洛湛铁路建设较大规模的货物集散和配送站,以适应未来货运交通发展需求。

2、高速公路。建设白仓至新宁高速(里程约84公里),将白仓至仙槎桥高速(里程约65公里)纳入储备建设项目。

3、国省干线公路。在已经成型的“一环五纵六横”(一环,即连接G207、G356的绕城环线;五纵,即G207、S223、S224、S238、S240;六横,即G320、G356、S338、S339、S346、S344。)国省干线公路网络基础上,对主要的干线道路进行扩建、提质改造。打通我县至武冈机场、邵东机场的快速通道。

4、农村公路。“十三五”期间,完成农村公路重要县乡道升级改造工程,总长约320公里;完成农村公里畅通工程,总长约1120公里。

5、桥梁建设。拟建 4 座大桥,即金称市镇油塘大桥、白仓镇水津渡大桥、小溪市乡清水大桥和黄亭市永兴三联大桥;拟建渡改桥7座和危桥改造50座。

6、客货运站。启动农村客运站建设,推进登记汽车客运站标准化建设,重点规划建设邵阳县峡山客运中心及货运物流园、塘渡口汽车西站、岩口铺汽车西站、五峰铺汽车西站、白仓汽车站,以及多个农村客运站场,并组建县级道路运输信息中心。

7、水上交通。实施资水、赧水和夫夷河113公里航道畅通工程,加强对沿线渡口、船闸和码头改造,重点对九公桥至塘渡口35公里航道进行改造。

8、公共交通。根据城镇发展布局,加强老城区和新城区公共交通建设,规划公交线路13条,营运长度78公里,基本实现城乡公共交通服务一体化、均等化。

专栏11:“一环五纵六横”交通干线改造工程

“一环五纵六横”包括:一环,即连接G207、G356的绕城环线;五纵,即G207、S223、S224、S238、S240;六横,即G320、G356、S338、S339、S346、S344。

一、完成“十二五”在建项目。G207塘渡口至邵阳段 22.5公里。S224罗市桥至五峰铺段35.6公里竣工通车;保证改建工程S223郦家坪至峡山段40.19公里(经诸甲亭、下花桥、黄塘合兴至塘渡口)、S238霞塘云至塘渡口段12.58公里(烟山岭至环城线、黄豆园至渣滩)顺利推进。

二、实施“十三五”新修建项目。G207邵阳县绕城公路26公里,G356邵阳县罗城至黄豆园18公里,二广高速九公桥连接线5公里,邵永高速白仓连接线1.5公里, S339 长阳铺至九公桥段26.5公里(经枳木山、大埠头大桥、九公桥镇到大祥区划船塘),S238、S344邵阳县黄豆园至黄亭市20公里,邵阳县黄亭市至河伯乡25公里,S346、S238邵阳县岩口铺至霞塘云40公里,S338苏铺经金江至东安界牌接S344公里36公里,S344黄亭市经蔡桥至武冈机场公里18公里。

第二节  能源保障体系建设

按照安全可靠、清洁高效的要求,有效提高能源自给率,构筑多品种、多渠道的能源保障体系。

1、电力系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电网建设,全面提高电网通达水平、输送能力、电能储备与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城乡安全高效用电。规划建设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新建110千伏线路及风电接入6项,新建35千伏变电站5座,改造35千伏变电站6座,新建35千伏线路1条,改造35千伏线路2条。农网改造241个村,新建及改造城网台区53个,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34条,实施旧城电缆入地改造工程。实施农村小水电新建改建工程,新建范元、岔江口装机16000千瓦,改建50处小电站。逐步推广“小水电化燃料的生态工程”,形成“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护林”的良性循环。

2、天然气。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改造、整合气化站及液化石油气储灌场,作为城市辅助气源及备用气源。

3、新能源。科学开发利用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与可再生新能源,启动地热能开发利用,优化能源结构。全面推广农村沼气技术的应用普及率,提高城镇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率。

第三节  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并重、防汛抗旱结合,进一步健全水资源配置和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

1、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资江河、夫夷河、赧水河道整治、河床清淤、农田防洪、城镇防洪排涝工程。完成县城和全县建制镇规划区内的小流域和小河流河道清障、护坡、水保等综合工程。完成大坝河、檀江、银仙桥3个山洪沟河道清障、护坡、水保工程。

2、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除险加固全县14座小Ⅰ型水库、176座小Ⅱ型水库及张家冲中型水库,扩建升级罗城、双江水库及5座小Ⅱ型水库,新建中型水库2座、小型水库3座。完成金江、黑冲、张家冲等9座中型灌区及222处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固东方红、向阳、渣滩、万园等水闸。严格限制水能资源的不适当开发,推进农村中小型水库特别是病险水库的整修扩容,重点加强干旱地区治理,全面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与防洪避灾功能。

3、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加快缺水少水山丘区的水库水源建设,推进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改造东方红、向阳水轮泵站,完善灌区供水、灌溉、排涝等水利设施。完善全县防洪、灌溉水渠建设以及山塘改造,尤其是病危山塘及排渠沟等。

4、实施安全饮水工程。加强安全饮水工程施建设,保护饮用水水源地取缔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4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完善城市供水工程,新建金江水库、东方红水库取水工程增强县城供水能力与污水处理能力。

专栏12:“十三五”邵阳县水利重点项目工程

一、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工程。全县所有水利工程的统筹规划建设。

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张家冲水库、黑冲水库2座中型水库大坝加固、基础帷幕灌浆、坝体固化剂灌浆、涵卧管和溢洪道加固改造或新建;完成1座小Ⅰ型、100座小Ⅱ型水库大坝加固、基础帷幕灌浆、坝体固化剂灌浆或冲抓回填、涵卧管和溢洪道加固改造或新建。

三、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完成东方红水闸、向阳水闸、万源水闸、渣滩水闸4座大型水闸、105座小型水闸加固、基础帷幕灌浆及闸门、闸室、闸墩改造。

四、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资江河、夫夷河、赧水的河道整治、河床清淤、农田防洪、县城防洪堤续建配套工程;中小河流河道综合整治300公里,河道清淤300公里,护坡护岸、堤防建设,河坝改造等;完成县内100-50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10条;推进山洪沟治理工程。

五、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完成金江、冲、张家冲、东方红、向阳坝中型灌区、水轮泵站渠系配套续建;完成小型灌区渠道疏淤砼衬砌防渗2000km;实施水轮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造与建设渠系防渗灌区工程;实施骨干山塘整修工程和五小水利工程。

六、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6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第四节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加快现代通信网络建设,多层面推进城市光纤接入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布局,逐步实现县城居民光纤到户,乡镇农村实施村村通工程,推动行政村实现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光缆为主、微波为辅的智能化电话传输网和宽带多媒体通信网,加速实现县域内无线通信信号无缝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林场的通信盲区。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和升级改造,推进城乡宽带网络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建设和均衡发展。加快宽带网络演进升级,完善全县基础信息资源库及应用平台,建设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互联网,为信息化与产业融合提供支撑。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以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旅游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及网络信息安全为重点,大力开展并支持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移动办公、电子商务、场景监控与公共信息传播等信息服务。

第五节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建设邵阳东部城镇群次中心和战略支点的目标,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配套、市政配套和生态配套设施。

1、城镇交通设施。加快实施邵阳县新城区道路建设工程、县城旧城道路改造工程和建制镇道路工程;推进公交优先发展,加快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范出租车运营秩序;规范停车秩序,在商业繁华地段以及学校、医院等人流密集场所附近增设公共停车场。

2、市政配套设施。加快城镇饮水水源地保护、现有供水管网和制水工艺提质改造,全面整合供水资源,形成城镇供水网络;完善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收运设施,推进垃圾分类收集,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大力整治城区河道,改造排水管网,建设排涝泵站,建成现代化城市防洪排涝系统;加快城镇燃气管网建设,完善燃气输配系统。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体育场馆,加快完善群众性体育活动设施。

3、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县城改造和建设“四馆一院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影剧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全县所有行政村修建标准化村级文化广场,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室,改善城乡居民人文环境。

4、生态环境配套。结合县城棚户区改造、示范城镇建设/城中村改造、弃置地生态修复等,加大公园、绿化带、休闲绿地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建设山水园林智慧城市。

专栏13:“十三五”邵阳县城建重点项目工程

一、城镇交通基础工程。在新城区建设夷江大道、建设大道(含桥一座)、昭阳大道、红洲路、花桥路、红石路、育才、时代大道、长江街;实施县城旧城道路改造工程,改扩建道路11条,总长18公里,总面积60万平方米;实施建制镇道路工程,含11个镇,25条路,总长49Km,总面积160万平方。

二、市政配套设施工程。推进县城第二水源工程、五峰铺江口亭第二水源工程,加快县城新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大木山新城区加压供水泵站工程和环城路S317段加压泵站工程;建设邵阳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建制镇污水处理工程,推进邵阳县垃圾中转及垃圾消纳场工程,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项目和存量垃圾治理工程;建设县城管道燃气工程、邵阳市至邵阳县燃气主管网工程和各乡镇管道天然气工程;建设邵阳县县城排洪道工程。

三、绿化亮化设施工程。建设工业集中区大坝河生态景观带工程,建设邵阳县夫夷水城区段堤防及淹没区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邵阳县休闲体育广场和青松公园,建设县城绿化工程乡镇绿化美化工程;

四、城镇建设示范工程加快邵阳县棚户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邵阳县下花桥省级新型城镇化示范镇建设工程;加快邵阳县城中村改造;加快城镇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

第九章  加快发展社会民生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改善民生,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包容性发展新机制,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

第一节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建立健全收入分配机制,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全体。

1、稳定收入增长机制。建立健全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支持鼓励劳动者以土地、资本、技术、专利和管理等参与分配,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放宽投资创业进入门槛,鼓励引导居民参与各类投资和创业经营,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收入调节机制,切实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到2020年,争取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较2010年实现翻番。

2、优化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加大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继续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公平机制,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到2020年,初步实现“橄榄型”的收入分配格局。

第二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围绕“教育强县”奋斗目标,科学规划教育资源布局,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强化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我县教育科学、均衡、健康、协调发展。

1、科学布局教育资源。重点布局县城教育。在大木山新区新建1所中学和思源实验学校。一中整体搬迁至县城新区,打造我县高中教育品牌完成县十一中、塘渡口镇中学、塘渡口镇第五完小等城区学校的征地扩建。整合提升农村教育。新建8所公办幼儿园,新建、扩建部分乡镇中心完小,打造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深入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全面改薄”工作,加快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公租房建设。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校园环境、教学实施、公用经费、教师队伍等资源均衡配置。

2、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加强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促进教育公平,新增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推进中职教育基地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争创全国示范职业学校。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和民办教育,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建设督学责任区,实行挂牌督导,完善对各类学校履职情况的监督、督导与评价机制。

3、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三通二平台”建设,即搞好“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国家教育管理平台”、“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形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全县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到2020年,全县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和教育综合实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建成教育强县。

第三节  创新发展科技事业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科技水平,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把创新驱动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

1、提升科技水平。到2020年,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市前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2、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区域布局合理的科技创新格局,加快完善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

3、保护知识产权。到2020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2%以上,企业专利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比例提高到30%以上,力争全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件。

4、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围绕全县三次产业发展重点,着力引进研发运用重大关键技术,为创新创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到2020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每年新推广科技成果10项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5%以上。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现代化。“十三五”期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25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5个,发展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40个,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10家,组建科技创新服务机构3家,培训农民25万人次。

5、建设科技人才队伍。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大幅提升接受科技普及培训的企业职工、农村劳动力比例,大力引进紧缺实用的高级科技人才。

第四节  发展卫生计生事业

全面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各项目标要求,促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1、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抓好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卫生监督所、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后的配套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5所中心卫生院和20所乡镇卫生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深化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形成主体多元化、投资多样化的办医格局。到2020年,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达到三级乙等以上医院标准,建制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80%的村级卫生室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

2、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医疗业务技术培训,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原则,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努力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以内;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达到4张。

3、改革医药制度。推进药品供应体系改革,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

4、稳步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强化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十三五”时期,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以内,总人口控制在109.6万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流动人口管理更加规范。

第五节  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加快健全以乡镇为骨干、以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到2020年,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0平方米。

2、发展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事业。积极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推动文化产业市场化建设,结合互联网+服务,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推进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积极引导印刷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3、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积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重点做好塘田战时讲学院、胡曾墓、吕振羽故居的保护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创建工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促进民俗文化演艺、生态游和农家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4、推进体育事业。全面提升邵阳县体育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县城体育中心、乡镇全民健身中心、社区、村建设场地建设,打造金江湖山地自行车休闲运动品牌,提高群众体育普及程度,增强竞技体育实力,突破发展体育产业,体育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不断深入,体育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实施全面健身战略,增强全县人民体质,到2020年,人均占有公共体育面积达到1.5平方米。

专栏14:“十三五”邵阳县社会民生重点项目工程

一、教育事业重点项目。邵阳县第一中学迁建工程;城镇中小学扩容建设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邵阳县职业高中扩建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校舍改造工程;工业集中区中心幼儿教育工程;全县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工程;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学校人防技防建设工程;民办学校扶持工程;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思源实验学校建设工程;县城大木山新区中学建设工程;邵阳县普及12年义务教育高中学校建设工程。

二、科技文化体育重点项目。邵阳县科技馆建设项目;邵阳县地震前兆观测台站建设项目;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邵阳县夫夷文化产业园;乡村小型文体广场建设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建设工程;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项目;广播“村村响”工程;固定公益电影放映点项目;邵阳县有线网络基础网络新扩建;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保护开发利用工程;双江口遗址考古发掘开发利用项目;八O七工业遗产开发利用项目;;邵阳县体育中心项目;邵阳县全民健身中心;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建设项目;邵阳县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三、卫生计生重点项目邵阳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及介入治疗中心项目;邵阳县中医医院业务综合楼项目;邵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楼项目;邵阳县妇幼保健院业务楼项目;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社区医疗服务站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工程;卫生应急与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建设项目;卫生服务器械装备提升工程;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项目;老年人康复治疗中心建设项目;中医医院精神病专科建设项目;邵阳县麻风病院村规范化建设工程;邵阳县天子湖湿地公园医疗救护站及水上医疗救护设备;村级计生信息直报工程;县、乡二级妇幼健康服务工程。

第六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目标。

1、提高就业劳动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培训指导,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引领计划,启动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岗培训计划,搭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交流互动信息平台。完善劳动保障体系。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重点提高建筑行业、小企业、农民工以及劳务派遣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签订率。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在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中的作用。推动企业改善工资收入分配体系,使工资增长与经济增长水平同步。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为目标,大力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和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加强制度内和制度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统筹协调和政策衔接,推进社保城乡统筹。2020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达100%,失业保险参保率达到90%。努力实现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保合一”。

3、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为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制度,实现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建立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加大孤儿、残疾人、精神病人基本生活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制度,提高供养标准,增强敬老院保障服务,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努力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的供养体系。到“十三五”末,全县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

第七节  统筹发展相关事业

1、促进妇女儿童全面发展。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建设标准化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公共资源、参与公共事务、共享发展成果,有效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2、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设立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基金,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服务,强化对行为失范儿童引导,引进专业社会工作者机制,探索有偿代管、动态监测新模式。

3、积极应对老龄化。加快建设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现代养老模式。“十三五”时期,在全县新建一所综合性敬老院,入住人数800人;实现“一乡(镇)一院”目标,新建塘渡口镇、九公桥镇、金称市镇、金江乡、河伯乡等敬老院,建设五峰铺镇、白仓镇第二所敬老院,每个乡镇入住五保对象不低于150人。对全县所有乡镇敬老院进行扩容提质。加强社会养老制度建设,全面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探索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医养融合发展。

4、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增加对特困残疾人的生活补助,资助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加入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将残疾人基本康复医疗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加快公共设施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保障残疾人群生活便利;实施重点康复工程,加强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力度。

同时,高度重视双拥、优抚、军休工作,完善拥军优抚安置保障机制,争创双拥模范县。做好档案的资源建设、开发利用、安全法制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发挥共青团的先锋模范作用,执行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台务、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政策,抓好相关工作。

第十章  全面推进脱贫攻坚

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要求,不断创新扶贫攻坚和区域开发模式,探索完善帮扶模式和机制,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面完成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实现189个贫困村脱帽和13.06万扶贫对象脱贫。

第一节  加强基础建设脱贫

1、加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建设。构建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通道。加快完成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建设任务,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和危桥改造,推动自然村通公路。加强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贫困村小型农田水利、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支持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管理养护。加大对贫困地区抗旱水源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山洪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提升贫困地区电力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光伏扶贫工程,支持光伏发电设施接入电网运行,发展光伏农业。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向贫困村延伸,向薄弱地区倾斜,在水、电、路等方面抓好一批项目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实现贫困村水、电、路、产业、住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和教育、医疗、养老、低保、五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六个落实”。到2020年,彻底解决新识别的189个贫困村的“行路难”、“灌溉难”、“吃水难”、“用电难”等生产生活突出问题。

2、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加快推进“宽带乡村”建设实现宽带网络全面覆盖贫困村。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开展互联网为农便民服务扩大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

3、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切实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实施贫困农户危房改造“百村示范、千村联动、万户安居”工程项目建设。摸清危房改造户家底,广泛筹集改造资金,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多措并举,制定和实施差异化扶持政策,提高建档立卡的扶贫对象户(包括五保户、低保户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农村危房改造政府补助标准,确保贫困农户宜居需求。加大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力度。加大贫困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继续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大贫困地区以工代赈投入力度以整村推进为平台,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第二节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1、支持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紧紧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形成“一乡一特色、一村一产业、一院一风景”的格局,把一家一户特色小产业的建设与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种养习惯,在贫困村大力发展油茶、烤烟、优质稻、生猪、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旱杂粮、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

2、培育贫困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思路,通过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与贫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农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培育贫困农户“造血”功能。

3、促进贫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贫困地区水电、煤炭等资源,调整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支持力度。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依托贫困农村特有的自然人文历史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引导有条件的贫困农户创办“农家乐”。

第三节  引导劳务输出脱贫

1、大力开展技能职业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大力支持对贫困户家庭成员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现贫困家庭助学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教育扶贫目标,支持在家发展农业生产中青年劳动力参加种养技术干培训。

2、建立针对贫困人口的就业创业平台。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县乡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开展好订单定向培训,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大力支持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拓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创业空间。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力度。

第四节  实施易地搬迁脱贫

1、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和水库淹没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合理确定住房建设标准,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2、完善易地搬迁后续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小城镇、工业园区安置搬迁群众,帮助其尽快实现转移就业,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整合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林业生态等支农资金和社会资金,支持安置区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和迁出区生态修复。

第五节  着力加强教育脱贫

1、加大对贫困农村基础教育扶持力度。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贫困农村落实特岗计划、国培计划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全面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2、大力实施助学计划。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

第六节  医疗保障救助脱贫

1、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

2、强化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防治工作。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贫困地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第七节  公共政策兜底脱贫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大农村低保统筹力度,尽快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在对贫困家庭经济状况精准核查的基础上,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加大临时救助制度在贫困地区落实力度。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抓紧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监测管理、工作机制有效衔接。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八节  创新金融扶持脱贫

为解决贫困对象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借助全省金融扶贫试点的契机,与昭阳农商银行开展金融扶贫合作。对“有劳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意愿,有收入保障,遵纪守法好,信用观念好,选择较好的生产经营项目”的扶贫对象,实施“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县建风险补偿基金”的小额信贷。扶贫经济组织每帮扶一户贫困农户,授信5000元贷款额度,龙头企业最高授信200万元,合作社最高授信50万元,种养大户最高授信20万元。积极探索建立扶贫对象信用评级系统和扶贫经济组织认证管理系统,推行“资源共享、授信共用”。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服务贫困群众和扶贫经济组织。对扶贫对象小额信用贷款,简化抵押担保程序,一律按同期同档贷款基准利率进行扶贫全额贴息;对扶贫经济组织贷款实行优惠利率扶贫全额贴息,按银行基准利率的60%进行贴息,切实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资金困难。

专栏15:“十三五”邵阳县精准扶贫五大工程

一、基础设施工程。改良低产田土5万亩,加强现有水库渠系配套建设与节水改造,新修农田水利工程286处,加强田间排灌渠道建设,新建和改造排灌渠系645公里,维修山塘962口,力争人均旱涝保收面积达到0.35;新建141个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新修机耕道256公里,硬化村组道路375公里;改造54个贫困村农村电网;从根本上解决6万贫困人口灌溉难、8万人行路难、13.5万人饮水难、2.3万人用电难问题。

二、产业扶贫工程扶持龙头企业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2个,扶持贫困村扶贫对象12.574万人,发展油茶林54000亩,发展烤烟种植面积6000亩,发展优质稻18000亩,发展优质水果16200亩优质水果基地8100亩、中药材12800亩、多季设施蔬菜基地8000亩;发展生猪养殖23600头,发展养鸡19万羽、养牛4400头,养羊6800头,养鱼90万尾、养鸭30万只。

三、村民安居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县要完成4096个贫困农户危房改造,实施1080户贫困户易地搬迁安置,新建易地搬迁住房1080,在安置地配套新修、改造基本农田5000亩,新修道路65公里,建饮水工程65处,蓄水池2000立方未,架设农电线路65公里,沼气池1500口。

四、教育扶贫工程“十三五”期间,完成4000名贫困户中没有升学的“两后生”参加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选送220名在家发展生产想学种养技术的中青年劳动力,参加科技骨干培训,学习一门生产致富技术;每年安排300名贫困村干部轮流到省市培训,每年安排6000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五、环境改善工程“十三五”期间,加大全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力度。加快贫困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加强以农村户用沼气池、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池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垃圾集中处理和农村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80%以上。

第十一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

第一节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能源效率,加快结构调整,发展高附加值、低能耗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减少使用能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技术的开发引进。强化节能管理,完善能源统计和审计,加强用能监控。实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积极整合土地资源,依法拆迁补偿安置,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规范土地市场,科学有序出让工业和经营性项目用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制定鼓励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产业用地政策,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严格执行土地投资强度管制,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合理调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第二节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推进循环型企业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推出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实施清洁生产,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大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全面完成省、市各项节能任务。建设低碳开发区,开展重点开发区区域环评,按区域环评要求,布局低碳产业,入园入区企业逐步实施标准化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低碳环保要求,建立园区企业上下游产品产业链条。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及综合利用,支持农村秸秆发电和规模化养殖场畜粪利用。推广太阳能工业应用和城市光伏照明,推广建筑太阳能一体化。

第三节  加快生态修复保护

坚持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突出生态建设,进一步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与蓄积,提升森林品质,建设森林县城,进一步统筹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大绿化生态体系。重点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四边五年”绿色行动工程,秀美村庄建设工程,县城生态园林工程,绿色通道造林绿化工程,油茶林建设工程,油茶产业园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国家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森林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工程、林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和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工程等生态建设保护工程。

专栏16:“十三五”邵阳县生态修复六大工程

一、营造林绿化建设工程。1、退耕还林工程;2、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3、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退化防护林修复工程;5、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工程;6、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7、矿区植被恢复治理工程;8、中央财政造林补贴工程;9、森林抚育工程;10、优材更替工程;11、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12、珍贵树种造林工程;13、用材林无节良材培育;14、森林碳汇建设工程;15、邵阳县“四边五年”绿色行动工程;16、邵阳县生态园林县城建设工程;17、绿色通道建设工程;18、秀美村庄建设工程。

二、森林资源管理及保护工程。1、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3、森林管护及林地保护建设工;4、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5、古树名木抢救保护工程;6、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7、森林资源综合监测体系建设;8、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建设。

三、湿地保护建设工程。1、邵阳县天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2、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工程;3、邵阳县金江湖和乌龙坝湿地保护建设项目。

四、自然保护区及森林公园建设工程。1、邵阳县河伯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建设;2、邵阳县五峰铺高霞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

五、林业产业建设工程。1、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2、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3、楠竹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4、林业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5、油药用南方牡丹基地工程;6、柑桔产业基地建设工程;8、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工程。

六、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1、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建设;2、林业基层“两站”基础设施建设;3、国有林场所危旧管护用房改造建设;4、国有林场林区道路建设。

第四节  加强污染防治工作

围绕预防、预警、应急三大环节,构建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综合污染防控体系,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运行监管机制,着力改善城市环境现状,恢复城市生态系统。

1、水污染防控。加强城乡饮用水源保护,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加强夫夷河水源源头及周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系统和管网的建设,加强工业污水治理,以达到城市污水的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推行清洁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加强水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加大监察和处罚力度。

2、大气污染防控。加强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关、停、并、转现有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督促责任单位落实降尘、压尘、抑尘措施,有效防止扬尘污染。控制交通污染排放,加强油烟污染防治,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固体废物污染防控。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建设完善回收网络体系。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完善工业危险固体废物管理系统。完善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加强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鼓励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4、土壤环境保护。加强土壤环境重点污染源监管,建立土壤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和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域总量控制机制,加强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

5、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县-乡镇(街道)”二级一体化监管的环境保护工作体系,加强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提高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增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和流域生物监测能力,加强环保科技队伍建设。

第五节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1、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在邵阳县农村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流域要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2、畜禽污染防控。鼓励科学育种、科学饲养,倡导发展循环工艺,鼓励废物综合利用;鼓励发展超大型畜禽养殖工厂,实现动物粪尿、沼渣、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提高沼气、沼液的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开发适合不同规模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

3、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进县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把农村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

4、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控制。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地区的工业污染。

5、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在粮食主产区和重点流域要大力推广和尽快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

第十二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不断提升我县社会治理水平,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法治、平安、文明、信用邵阳县。

第一节  全面推进依法治

1、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改善政府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加强司法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提高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公职人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建设一批公检法司综治维稳工程项目,推动县公检法司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基层执法条件。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邵阳县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建设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提升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严密防范、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加大打击黄赌毒力度,维护社会秩序。

3、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提高舆情应对处置能力,抓好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把维稳工作落实到每个基层单位。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依法按照政策处理群众的合理诉求,并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完善矛盾调解机制,健全人民调解网络,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的作用,及时有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加强法制学校建设,提高农村干部依法协调解决农村各类矛盾的能力,引导农民学好、用好法律,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第二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1、切实维护公共安全。按照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总体思路,加快构建公共安全综合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邪教组织非法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双拥”活动,推进军民共建,大力支持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完善公安警务机制,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安全综合防控能力,确保邵阳安全稳定。

2、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强化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细化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强化安全管理、防范、监督和检查,加强矿山、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消防、建筑施工、特种装备等重点行业和高危领域专项整治,杜绝重特大事故。

3、保障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改革,建立县、乡镇、村三级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整合分布在农业、畜牧、质检、工商、卫生等部门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建立邵阳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加强乡镇检测机构建设。根据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各乡镇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所,安排人员编制,实现分级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农产品抽检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6%以上,药品、医疗器械产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

4、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健全县、乡镇两级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报预警联合处置机制,加强公安、消防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力度,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反应、协同应对能力、社会公众自救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节  强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作用,健全“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

2、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在社区治理、公共事务和公益性事业中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积极性、主动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3、加强反腐倡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预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突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真正做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强化责任追究,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第四节  完善社会诚信体系

1、强化政府信用建设。积极推动政务公开,依法公开行政管理信用信息,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和程序,强化政府守信践约机制建设,以自律和诚信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营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不断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提高决策透明度。

2、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逐步实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制定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管理标准。依法推进信用信息在采集、共享、使用、公开等环节的分类管理,加强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信用信息保护。

3、推进重点领域诚信建设。探索建立社会诚信评价体系,提高社会信用度。积极开展商品质量和流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领域信用建设,加强知识产权、商标管理,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投资环境。培育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第五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

2、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并纳入国民教育。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杜绝破坏性开发和不当经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扶持民间文化社团组织发展。

3、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和谐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县人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引导,开展文明、诚信宣传主题活动,树立文明、诚信典型,努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第十三章  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项目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跨区域协作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第一节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简政放权,稳妥做好国家和省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的“接、放、管”工作,加快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负面清单制度,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管理。全面推行并联审批、“阳光审批”、网上审批电子监察,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提升审批效率和透明度。

2、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不断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着力提升政府整体效能,建立科学公正、高效准确、系统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协调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顺县和乡镇之间行政管理体制,坚持责任与权力一致、事权与财权匹配。

3、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加快调整和优化财政性资金投资方式,建立市场化的投资管理与约束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改造,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努力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防范各类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4、健全现代财政制度。完善税收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强化财政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市场预期、改善公共服务等职能,建立事权和支出相适应的制度。

5、健全市场定价机制。完善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政府定价机制,推进发电企业、燃气供应企业、自来水生产企业与用户直供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第二节  加强区域协作发展

1、打造邵阳东部城镇群战略支点。按照邵阳东部城镇群“一核四心、两带一廊、一环多镇”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我区位特点及交通、生态优势,把我县县城(四个中心之一)打造成为邵阳东部城镇群南面战略支点,加快我县两带(沿沪昆高速公路及320国道产业带、二广高速公路及207国道产业城镇聚合带)一廊(沿资江景观通廊)上的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和旅游发展,积极融入省市城镇化发展战略,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联动发展

2、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发挥我县南接永州和衡阳的区位优势,以二广高速、洛湛铁路、沪昆高速和邵塘城际干线为轴线,依托工业集中区、邵塘产业走廊和产业基地,主动对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发展沿线产业集聚带,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3、融入大湘西生态旅游圈。积极融入大湘西旅游圈和邵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依托沪昆高速、二广高速和铁路干线,连接重点旅游线路,确立生态文化旅游业在我县现代服务业中的战略地位,重点打造资江生态文化休闲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生态观光旅游、文化特色旅游和健康养生旅游着力建设大湘西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的重要节点城市

第三节  努力发展外经外贸

提升开放水平,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不断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实效;不断优化外经贸发展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

1、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商贸流通对县域经济的支撑力度,加快培育现代市场体系,实施大招商促进大发展。重点引进大型物流园、湘商产业园、星级宾馆、茶油建材、塑胶等专业市场和天子湖、金江水湖等旅游示范开发项目。到2020年,实际到位内资17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

2、外经外贸。大力促进外经外贸发展,鼓励企业出口创汇,有序推进劳务输出,显著提升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到2020年,全县外贸进出口量达到8000万美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有进出口企业实绩的企业达到15家以上;实现年外派劳务达2000人以上。

第十四章  保障措施和考核监督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正确履行政府职责,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要素保障,落实规划考核监督。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和能力和水平,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强化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完善选人用人专项检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设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农村、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

第二节  完善政策体系

进一步强化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和物价等政策支持,确保发展战略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完善财税政策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税收来源渠道,改进税收管理手段,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建立税收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投资政策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加大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完善金融政策积极调整信贷结构支持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抑制产能过剩,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三农、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发展低碳金融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完善产业政策按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增强对全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土地利用、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完善物价政策,基于市场机制用好价格杠杆,提高价格调控能力,保持物价稳定。

第三节  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最大程度地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推动各部门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提升治理水平。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完善社会治理方式。加强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重点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科技类、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加强平安邵阳建设,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治安管控。进一步完善城乡电子监控等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加强城区流动人口管理,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

第四节  强化要素保障

破解能源、资金、土地、环境、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瓶颈制约,更加重视新生产要素培育,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要素保障。破解能源要素制约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绿色电力交易。破解资金要素制约,着力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拓宽投资领域,激活民间投资。破解建设用地要素制约,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引导和调控。破解环境要素制约,采取有力措施,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完善市场引导机制,逐步建立环境产权制度。破解人力资源要素制约,重视引进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区域间劳务合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综合运用价格、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有效促进节能减排。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消除城乡就业二元差异,为劳动者创造公正、平等就业的就业环境。

第五节  落实考核监督

严格考核评估机制,明确规划实施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标准,防止规划执行的随意性。将规划执行考核纳入本地经济社会绩效考核内容,加强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加大规划实施的监察力度,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强化人大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职能。建立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制度,定期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尤其是对约束性指标进行适时监测,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重大项目进行效应评估,保障规划纲要的有效实施。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主办单位:邵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联系方式:0739-6821117(县政府办) 0739-6834107(行政审批服务局)
网民监督举报电话:0739-6560308(县委网信办) 版权所有:邵阳县人民政府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07878号 湘公网安备 43052302000107号 网站标识码:4305230028
主办单位:邵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县行政审批服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