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对我市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开放高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我市始终贯彻“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围绕“二中心一枢纽”建设,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全方位、深层次对外开放,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人文基础。11月21日,在开放强省暨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上,我市作为全省发展开放型经济优秀市州获通报表扬,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市近年来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开放型经济成效充分肯定的最好诠释。
对照《方案》精准解读
《方案》确定了示范区建设的“四个战略定位”目标,即要建成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内陆地区开放合作示范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撑中部地区崛起重要增长极。从现在起到2035年,工作目标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是起步阶段,到2020年,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是关键阶段,到2025年示范区基本建成,形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全面开放新格局;
三是深化阶段,到2035年,示范区全面建成,承接发展形成一批规模和水平居中西部地区前列的产业集群,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方案》提出了一个方向和五大重点任务。“一个方向”,即产业承接方向,示范区以加工贸易产业为重点,因地制宜承接发展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矿产开发和加工业、现代物流业、健康养老产业、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等;“五大重点”任务,即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开放合作、建设承接平台、提升承载能力、推动绿色发展。
《方案》还从宏观政策、中小企业融资、五险一金、改革试点、金融服务、开放发展等六大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依托优势精准定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依托优势,精准确定承接的重点产业。
充分发挥五大优势。
一、区位优势:邵阳处于湖南东部和西部过渡带、四大经济板块结合部的“一带一部”区位优势。
二、交通优势:“铁、公、机”互联互通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优势。
三、人文优势:邵商众多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人文优势。
四、特色产业优势: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基础厚实的特色产业优势。
五、平台优势:以湘商产业园为代表的产业发展平台优势。
瞄准四大方向。
一、特种玻璃谷:与法国圣戈班、SGD,德国肖特,日本旭肖子、板肖子、中央肖子、电气肖子,美国康宁、PPG等世界特种玻璃龙头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大量引进下游加工企业,打造上下游全产业链的全球“特种玻璃谷”;
二、十大出口基地:在老十大出口基地的基础上,打造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加工、生物中医药、小五金、发制品、打火机、服饰箱包、鞋帽及体育用品、竹木、延季节蔬菜和水果等新十大出口基地;
三、智能制造基地:打造智能家电、智能五金、智能机器人等三大智能制造基地;
四、生态旅游示范区:打造以世界自然遗产崀山和南山国家公园为品牌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采取措施精准施策
擂响战鼓催征程,重整行装再出发。邵阳纳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市一定要在既有成效的基础上抢抓机遇,采取有力措施,精准施策,乘势而上。
一、学浙江,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立足我市民营企业占比90%以上的特点,制订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具体政策措施。
二、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打通与东盟、东南亚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发挥长住东盟邵商作用,深度参与东盟全方位区域合作。引进德国工匠和企业,在邵东打造精品五金德国工业园。加强与东部地区开发开放平台的交流对接,支持异地邵商回乡在市区建广州工业园、在武冈建浙江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参与全省产业发展区域协作,实施东西南北产业互联互通,特别是延长长株潭产业链。
三、加快园区平台建设。打造以邵阳经开区为核、沪昆高速沿线为带、9县市区湘商产业园为点的“一核一带多点”沪昆高速百里工业走廊,整合市区、邵东、新邵经开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
四、促进贸易便利化。加快口岸建设,推进保税改革,建成一批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开通国内和东南亚国际班列联运。
五、完善配套措施。在湘商产业园建设、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迎老乡回家乡创业发展等政策基础上,完善用工、社保、融资、简政、减费、环境等配套措施。
信息来源:邵阳新闻在线(云邵阳记者 袁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