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热点专题 > 夫夷清风
“夫夷清风”第六期丨张富清——老英雄的本色
时间:2023-10-02 来源: 【字体:

夫夷清风


罗城乡党委书记 罗青华

讲述廉洁故事,传承优良家风,传播廉洁文化,弘扬清风正气,欢迎收听夫夷清风。大家好,我是罗青华。我今天跟大家分享故事的是《张富清——老英雄的本色》。

“我一想起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多少,都不在了,我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来立功证件,去显摆自己啊!我有什么功劳啊!”

张富清,男,1924年12月出生。在解放战争的抢林弹雨中,他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他尘封功绩60多年,直到2018年底,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中,他的事迹才被发现。2019年6月,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9月,获得“共和国勋章”。

一辈子默契支持——“党叫他往哪里走,他就往哪里走,他往哪里走,我就往哪里走。”1955年,张富清退伍转业,有三种选择:一是可以留在大城市,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二是回陕西老家;三是响应党的号召,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妻子孙玉兰说,我内心愿意你回老家。张富清平静地说,从内心讲,我也想回陕西老家,但我没有说。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召唤,到艰苦的地方去。妻子孙玉兰说,那我听你的。于是,张富清退伍转业来到了最偏远艰苦的来凤县;一呆就是30年。

“说实在话,任何人都想到条件好的地方工作,困难的地方我不去谁去啊,党员不去哪个去,难道说要非党群众去吗?党员,应该带头啊,应该在艰苦面前迎难而上。从来我没有考虑我个人怎么样,死都我不怕我还怕苦,苦我更不怕了。”

几代人本分自立——前人不搭“捷径”,后辈莫求“沾光”。靠自己,莫求“沾光”,是张富清给全家立下的规矩。全家四个孩子。大女儿患病,常年在家跟二老生活;其余两儿一女,都凭自己的努力闯出了一片天地。子女们没有一个在张富清曾经的单位上班,也没有一个依靠他的关系找过工作。张富清的儿子张建国说,父亲一直对我们说,他只供我们读书,其他都要靠自己的本事,不要指望他。当时,我曾一度不理解,觉得父亲好像没有什么家庭亲情观念。现在回头看,父亲是很爱我们的,他的不近情理其实是为我们好,让我们知道要靠自己,走正道。这份“不近情理”,他们同样传给了自己的孩子。张富清的孙子辈现在大多在做临时工,一个孙媳妇入职距县城几十公里的农村学校,都是靠自己。

常念叨知足感恩——“和过去比,和困难群众比,和牺牲的战友比”。张富清老两口的家位于来凤县建行宿舍二楼。近40年过去了,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墙腰上淡黄色的油漆斑驳脱落,水磨石地板被磕出不少小坑,客厅里依旧摆着那张磨损的沙发,厨房里,厚实的铁锅架在简易的煤气灶上,窗户一开就是天然的“抽油烟机”。大女儿患有脑膜炎,多年看病花钱,他们从没有找组织特殊照顾。2018年11月,张富清去武汉做白内障手术时,虽然医药费能全部报销,张富清还是选择了最便宜的晶体。他因为太忙,没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每每想起,他还是会难受。张富清在日记中写道:“当时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工作任务重,作为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绝不能向组织提要求,干好工作,就是对亲人最好的报答。

做人要知足,懂得感恩,不给组织添麻烦,是张富清一家常常念叨的话。他们的秘诀是“比”:和过去比,和困难群众比,和牺牲的战友比,一比,就觉得很知足,很幸福。

“党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还要发扬过去的,对党信念的坚定和意志的顽强,我还要保持发扬啊!”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主办单位:邵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县数据局 |联系方式:0739-6821117(县政府办) 0739-6834107(县数据局)
网民监督举报电话:0739-6560308(县委网信办) 版权所有:邵阳县人民政府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13007878号 湘公网安备 43052302000107号 网站标识码:4305230028
主办单位:邵阳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邵阳县数据局